避免拔牙難重建 齒槽脊保存術減少骨頭吸收

【有影】避免拔牙難重建   齒槽脊保存術減少骨頭吸收


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/ 台北報導

拔牙後的齒槽嵴吸收往往造成植牙和贗復上的困難,牙醫師表示,以防骨頭流失,便不利於日後的重建,採用齒槽嵴保存術可以減少拔牙後齒槽骨的吸收,盡可能維持骨頭寬度及高度,並有效的維持齒槽嵴的外形。

當代牙醫診所醫師洪君豪指出,拔牙後,齒槽骨會逐漸被吸收,一旦骨頭條件變差,便必須先進行各種補骨手術,使齒槽骨恢復厚度,後續才能夠植牙。除了日後再進行補骨,現在也可在骨質大量流失前,先採取處置。如水土保持的概念,為了避免地基太嚴重的流失,造成未來重建困難,因此可於拔牙同次進行齒槽骨保存術,為日後的重建提供良好的基礎。

此外,必須留意的是,齒槽骨保存術僅為暫時性的治療策略,要維持齒槽骨健康,最好的方式仍為儘快重建。可於拔牙後4至6個月內進行植牙,置入人工牙根後,透過咬合力對骨頭產生刺激,延緩齒槽骨的萎縮。

洪君豪說明,拔牙後的傷口軟組織長得會比硬組織快得多,在拔牙後約兩到四週的時間軟組織會將窩洞完整覆蓋。因硬組織生長得較為緩慢,大約需要3個多月以上的時間,才能夠在X光上觀察到骨質生成的發生,約180天才能產生成熟的骨結構。因次若拔牙後不做任何處置的情況下,骨頭的量在傷口完全癒合時已大幅度的減少,而由於缺少牙根及牙周韌帶的支撐,骨頭也會隨著時間不斷被吸收。

根據文獻,如未進行任何介入,前三個月骨頭寬度會萎縮約三分之一,齒槽骨的吸收並非只在拔牙初期發生,之後雖然趨緩,仍持續發生,一年後骨頭將寬度吸收50%、高度喪失2至4.5mm左右。

一但骨頭流失,便不利於日後的重建。如製作牙橋重建時,由於齒槽骨被吸收,牙齦萎縮,假牙和牙齦間會出現縫隙,不但美觀度不佳,亦不利於日常清潔,食物也可能塞入縫隙,造成牙齦發炎,牙周病,齟齒等情形,進而導致後續更多的問題產生。而在植牙重建的情況中,植體必須被完整包覆,如齒槽骨質量不足直接進行植牙,則可能造成骨整合受到影響、人工牙根裸露、植牙失敗等情況。

洪君豪建議,為避免這些情況發生,植牙前,必須先照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評估骨量,不足必須先行補骨,甚至更早就採取預防處置,在拔牙同次進行齒槽骨保存術。

施作時,牙醫師會小心翼翼拔牙,僅可能不破壞周邊的齒槽骨與軟組織,牙齒拔除後,仔細清創、清除肉芽組織及止血,將骨粉直接置入天然的拔牙窩洞內,接著用再生膜覆蓋住,進行縫合。雖然每位醫師施作的方式,與運用的材料略有差異,但都是為了達到相同的目的,穩定齒槽骨、維持體積、促進骨再生,為日後植牙創造有利的條件,以減少補骨的量與手術次數。

拔牙後的傷口,透過齒槽骨保存術,填補拔牙窩洞,可形成屏障,阻隔齒槽骨跟口腔, 預防細菌入侵、傷口塞食物發炎、保護傷口,幫助止血,加速傷口癒合。利用特殊材料例如骨粉,因此可佔據住拔牙窩洞,穩定空間,避免牙齒位移、或率先長的軟組織出佔據骨頭生長空間,以及空間提早坍塌影響骨頭生長。

洪君豪補充,齒槽骨保存術也可稱為拔牙窩洞保存術,以預防的目作出發,在拔牙前提早先進行預防性的補強。而在拔完牙的當下,拔牙窩洞內充滿著生長因子的血液及活躍的骨細胞,因次正是施作窩洞保存術的黃金時期。利用骨粉及再生膜,阻絕來自上皮組織的侵入,並形成骨架,讓骨細胞沿著骨粉往上生長,形成原來骨頭的高度。不論是以後製作假牙或人工植牙都有極高的成功率,並達到美觀的效果。


文章來源/CNEWS匯流新聞網

工作區域 2